乘势扬帆逐浪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述评之二
繁忙的海口港。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十年,既是时间阶段的总结,更是时代潮流的演绎。
经济大潮,起落浮沉,只有兼具勇敢、坚定和智慧者,才能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开启新世纪航程的海南,十年来历经无数激流险滩,却始终高举发展大旗,闯过一个个暗礁漩涡,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十年前的海南,经济刚刚走出一波巨浪的谷底,在恢复之中艰难向上攀升。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潮流推动海南重新跃上潮头,迎来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机遇期。十年后的今天,经济总量4倍于十年前的海南,已经更有条件、更有能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乘势扬帆逐浪高。这不仅是量的巨变,更是质的飞跃。
海南经济的十年跨越,是不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果,是对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海南的生动实践。
十年跨越发展
海南经济驶入健康向上快车道
从数字看海南经济这十年,就好像看一位优秀运动员比赛,越到后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十年前,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海南2002年全省生产总值才刚刚迈过600亿元的门槛,达到623.45亿元;2006年首次进入1000亿元大关;2008年接近1500亿元;2010年首次超过2000亿元;2011年已经超2500亿元,达到2515.29亿元……十年间,海南经济总量增长4倍。
十年间,海南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生产总值从600亿元到突破千亿元大关,海南用了5年;从第一个千亿元到第二个千亿元,海南用了4年;从2000亿元到2500亿元,海南仅用了1年……
十年间,海南经济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2003年经济增速首次实现8年来的两位数增长(10.5%),到2006、2007年的12.5%、11.6%,再到2010年的15.8%……海南经济不断加速,进入了一条持续健康向上的发展快车道。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段伟大的赛程。
回溯来时路,这样的经济规模对于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大省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见证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坎坷历程的人们,见证过上世纪泡沫经济破灭给新世纪海南带来起跑前的伤痛的人们,无不为这样的跨越叫好、被这样的跨越激励。
这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十年,发展的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无数心血和汗水。2005年的“达维”风灾、2006年的大旱灾、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0年的强降雨灾害、2011年的欧债危机……在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灾害与危机面前,海南人民咬定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特别是2010年,全省上下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打破历史记录的强降雨灾害影响,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成为近几年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总量提升幅度最大的年份。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海南经济发展非但没有停滞不前,还屡次实现逆势上升,经济抗风险能力日渐增强。
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十年前,海南走出一段深重的经济伤痛还不久。在2003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2002年是“经济走出低谷期”的一年。自此,从“恢复性增长”、“稳定增长”到“趋快增长”、“平稳较快增长”再到“快速增长”,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一道完美的跨越发展的轨迹。
2011年,海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大关,经济社会正逐渐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
“海南现在已经到了更有条件、更加自觉地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在省第六次党代会上铿锵有力的论断。
以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大关为标志,海南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南可以更有条件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有条件在全力做大做好发展“蛋糕”的同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普惠水平,特别是真抓实抓解决城乡居民收入这个短板;更有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更有条件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软实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有序;更有条件有计划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历史欠账,扫除发展的障碍。
新的阶段体现为人气的聚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流、资金流、物流向海南聚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递增超30%,2011年超过了1600亿元;2010年银行业跨省资金12年来首次实现净流入,当年累计净流入1085亿元;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大国际机场双双进入千万人次大机场之列,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亿吨……海南正在成为发展的“洼地”。
新的阶段体现为经济要素更具活力。2009年末,海南打破7年无企业上市的坚冰,到2011年底,5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246亿元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新建农村和垦区公路1.48万公里,新增水库库容8.63亿立方米,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海南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的综合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全省2011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40.09亿元,是2002年52.03亿元的6.5倍,年均增长高达20%。海南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地方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在全国也比较靠前,体现出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十年优化发展
三次产业比重从“三、一、二”变为“三、二、一”
8月10日,一场大雨中,海南省农信社迎来了改革新生的5周年。5年前的这一天,同样是在一场大雨中,海南省农信联社挂牌。仅仅5年,人们在风雨中见证了全国资产质量最差、最后改革的“倒数第一”成为主要经营指标进步度连续4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业务规模和效益进入全省金融机构前列的奇迹。
海南金融业近年来创造的奇迹远不止农信社一个。2010年海南金融机构存贷款和盈利增幅均居全国第一,12年来首次实现银行业跨省资金净流入,15年来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海南,金融业对GDP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新高……与此同时的,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之密集、力度之大、财政投入之多前所未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金融业的迅猛发展背后,是海南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上的不断调整。从省第四次党代会、省第五次党代会到省第六次党代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是不变的理念。
在调整优化中,海南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配置”:从2001年的36:23:41,优化到2011年的26.2:28.4:45.4。三次产业比重从“三、一、二”变为“三、二、一”。
优化发展,关键在第三产业。十年中,亚龙湾畔方兴未艾的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业的主要业态,初步完成了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升级转型。从2002年到2011年,全省接待游客过夜人数从1254.96万人次增加到3001.34万人次,年度旅游总收入从95.38亿元增加到324.04亿元,海南正成为中外游客青睐的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我省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
这十年,是海南旅游业和服务业蓬勃兴起的十年,也是海南对自身产业定位始终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十年。进入新的世纪之初,以景区景点观光为主的海南旅游业还面临着“旺丁不旺财”的尴尬,然而十年来每一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坚定地把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写入报告。十年间,全省接待游客过夜人数增长1.4倍,旅游收入却增长了2.4倍,星级酒店数量翻了几番,旅游业效益显著提升。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历经多年探索,海南终于找到了一条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道路。这也证明,海南过去十年的探索,既符合海南省情,也顺应产业发展规律,跟上了国内国际发展的潮流。海南不懈的探索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
优化发展,重点在第二产业。十年中,二产首次实现了超越一产的历史性转变,但海南传统的工业已经随着三亚天涯水泥厂烟囱的倒下而逐渐式微,取而代之以集约、集群发展和高科技为特点的新型工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以洋浦石化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集约化、园区化、高科技含量、高环保门槛的新型工业不断壮大,以汽车制造、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兴起,为海南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优化发展,离不开第一产业。十年中,虽然在经济中的比重退居末席,但海南农业走上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热带特色农业转身的征程,以更具特色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全省农业增加值10年间增长了1.6倍,瓜菜、水果产量从490.83万吨增加到871.91万吨,海南橡胶、神农大丰等农业企业相继上市,推动天然橡胶、南繁育制种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产业龙头;冬季瓜果菜年出岛量570万吨,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冬季“菜篮子”。
十年可持续发展
找到一条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环保、富民与强省相统一的新道路
“海南虽然发展了,开发强度大了,上的项目多了,但是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没有降低,还有提高。”罗保铭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最让我们满意和欣慰的方面之一。”
在经济指标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海南森林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60.5%,位居全国第二;空气质量、河湖和近岸海域水质继续保持全国一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质量一流,不仅是海南十年来追求的双赢目标,也是这十年里海南发展的双赢现实——我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说,海南十年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是经济与环境双赢的。
寻求一条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海南省情、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多赢发展道路,是海南在这十年里不懈的追求,也是历史赋予海南的重大责任。
十年间,海南的发展既考虑当前又兼顾长远。这十年,是海南的基础设施提升力度最大,大项目相继落地的十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从2002年的22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611.41亿元,增长了6倍,其中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东环高铁等一批重要的交通、能源、水利、民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洋浦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海口药谷为代表的医药产业、以英利、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等一批大项目的落地,构筑起产业集群,搭起了海南经济长期发展的骨架。
十年间,海南的发展兼顾了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这十年是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双赢、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的十年。千里海防林合龙;覆盖全省主要城镇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形成,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1.6%和86%……海南一刻也不曾放松过对环境的保护,一刻也不曾放弃过对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追求。
十年间,海南的发展在强省的同时兼顾了富民。海南财力用于民生的投入年均增长38.5%,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总额比重目前已经超过了70%,仅近5年就累计投入民生1704亿元。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23元增加到18369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420元增加到6446元,翻了近两番。特别是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创下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历史新高,分别达17.9%、22.2%,增幅高居全国第一位和第四位,让百姓共享海南改革发展成果的步伐进一步提速。
从感性的实践到理性的思索,已是水到渠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十年来的实践经验,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第一次鲜明地亮出了“绿色崛起”的旗帜。
正如罗保铭所说:“这是一条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企盼。”
这是一条海南800多万人民矢志不渝追求的道路,这是一道映照天涯海角未来的彩虹……(海南日报海口8月12日讯)



手机版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