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六次党代会系列述评之一
思路决定出路。从省第五次党代会到即将召开的省第六次党代会,5年来,我们的最大收获,是找到了建设国际旅游岛这条符合海南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
海南日报记者陈成智
海南的发展速度,快得出乎人们预料。
2006年,海南GDP只有1022亿元;到了2011年,这一数据变成了2515亿元,整整翻了一番半。
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更是海南经济提速的最有力佐证:2007年超100亿元大关,2010年跃上200亿元台阶,2011年突破300亿元!
4月10日晚,2010—2011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大成果揭晓,在激动和欢呼声中,我们发现,海南经济之所以如此快速发展,离不开七个字:建设国际旅游岛。
又是4月。4月,对于海南人来说是特殊的月份。2008年4月、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踏着春潮,留下了指引海南科学发展的叮嘱;每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都将迎来全球宾朋;进入新世纪的海南省历次党代会,都选择在4月召开。
思路决定出路。从省第五次党代会到即将召开的省第六次党代会,5年来,我们的最大收获,是找到了建设国际旅游岛这条符合海南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
产业定位:一条“合身”之路
顶着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名头,坐拥得天独厚、媲美全球任何海岛的旅游资源,却一直坐着“欠发达地区”的椅子,这个滋味,不好受!
走什么样的路,能让海南实现强岛富民?海南有过有过探索、有过争论、有过纠结。
海南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冬季菜篮子基地,发展热带农业鲜有对手,但放眼全国,政府支农惠农、促农民增收才是主基调,靠农业不足以支撑海南发展现代化。
工业至上?受生态环境制约,尽管近几年海南工业秉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理念,在增加税源方面贡献突出,但从长远看,其发展受制明显。
有些人,甚至动过“吃黄饭”、“发赌财”的歪点子,但中国国情和政治体制,决定了我们不会走、也不可能走这样的邪路。
海南该走什么样的路?幸运的是,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个美丽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倾注了极大热忱,多次为海南的未来指引方向。
2008年、2011年,同样的4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海南,叮嘱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就在省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前的一个多月,2007年3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团审议时,希望将海南建设成为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2009年4月温家宝在海南视察时,强调海南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特别要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热带高效农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叮嘱,省委决策层的深思与探索,迸发出智慧的光芒。正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所说,随着理论、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省委决策层逐步形成高度共识:发挥海南独特的资源、环境、海岛特色优势,承接不断富裕起来的13亿国人的生活需求,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是海南的必然选择。
2009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中,赋予未来的海南六大清晰定位: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这条科学发展之路,完全对应海南的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与此同时,海南的经济结构调整,也悄然完成了良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2.7%:27.4%:39.9%,转变为2011年的26.2%:28.4%:45.4%。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海南产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自此毫无争议。
项目承载:一条振兴之路
再好的思路,也需要具体的项目作为经济抓手。没有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投资、竣工和投产,海南经济不可能狂飙突进。
仅以2011年为例,全省166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769.8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7.8%。
当日历翻到2012年,海南在推进项目上的举措更加引人注目:3月1日,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51个央企项目落户海南,总投资达2288亿!51个项目涵盖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城镇化等七大类别。
而在今年省“两会”上,省长蒋定之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突出抓好226个省重点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163亿元,比上年增加394亿元,增长51%以上。
过去的5年,是海南的项目丰收年,也是海南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和工业实现大跨越的五年。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密布,所到之处一片愁云惨雾。而海南化危为机,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到了和自身GDP所占比例相比额度较高的中央新增投资,配套上马了一大批项目。
人们不会忘记:东环高铁、海口港二期、马村中心港区一期、红岭水库枢纽、海屯高速、南北两大机场扩建、洋浦保税港区封关运行,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对支撑海南未来长远发展,举足轻重。
人们不会忘记:继亚龙湾之后,海棠湾、清水湾、香水湾、石梅湾、龙沐湾等地,又崛起或即将崛起一批高星级酒店群。
人们不会忘记:海南英利一期年产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完整产业链项目、昌江核电、东方电厂二期、汉能25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21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100万吨多功能片材、中海油精细化工一期、海马30万辆汽车、30万箱红塔卷烟、中石化成品油保税库、国投孚宝30万吨原油码头、中海油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站线等项目,有的已经建成投产,有的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被推选为2010—2011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大成就之首的东环高铁开通运营,是项目建设代表作之一。这一项目2007年9月开工,2010年底建成通车,原定48个月的工期缩短了9个月,被誉为“海南速度”。东环高铁自2010年12月30日投入运营至去年底,安全运营总里程463.17万公里,运送旅客956.96万人次,实现票款收入5.71亿元,成为国内运营效益最好的高铁线路之一。
人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省政府在推进其他各项目建设的同时,斥巨资在全省各市县建成了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至2011年,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分别达到86.0%和71.6%。这些举措,与海防林建设及“绿化宝岛”工程一道,确保海南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于是,世人惊奇地发现:尽管5年来海南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多,但海南的大气、水体质量仍保持全国一流,海南森林覆盖率仍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如果我们把国际旅游岛、洋浦保税港区、省直管市县、农垦改革等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重点改革看作是四个大项目,那如今我们可以欣慰地说,这四大项目,都有了沉甸甸的收获。
围绕着项目建设,翻看近几年省领导讲话,用得最多的词是“谋划”、“盯紧”、“落实”。在项目建设进程中,一大批干部也受到了熏陶和洗礼,执行力大大加强。
令人兴奋的是,在海南的项目大家庭中,国际创意港、生态软件园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已呈异军突起之势,引领着海南经济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迈进。
坚定不移地走项目建设之路,海南实现新的振兴和跨越,前景无限。
民生优先:一条幸福之路
省委书记罗保铭曾经多次重复一个观点: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就是要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度假天堂”和“幸福家园”,在省委决策层看来,显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房价应声而涨,有人质疑海南百姓从此将买不起房、住不起房时,省委、省政府用行动给予了回应。
来自省住建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至去年底,海南省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改造各类危房36.25万套(户);建成21.88万套(户);分配入住20.15万套(户),按全省户均人口3.63计算,已有约73.14万人受益。
国务院明确海南省今年城镇保障房的建设任务为7.19万套(户),而今年海南省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房7.55万套(户)。截至2月底,全省落实计划建设用地的98.5%,落实计划总投资的55.7%,已开工1.71万套。
拼经济总量,海南也许不是兄弟省市区中的“大个子”的对手,但是,比特色、比幸福指数,我们大有可为。
5年来,秉持着“小财政、大民生”的理念,海南在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上迈出了一系列的“率先”步伐:
海南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均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计划分别提前了2年和1年,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建成。此外,去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98元,增幅为历年之最;
海南新农合参合比例领先全国,去年全省有近700万人次参合农民受益,补偿金额达8.8亿余元;
海南在全国探索实施“教育扶贫移民”,上万名少数民族和偏远山区的孩子,从此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海南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免学费……
海南不会成为“富人岛”。让全球游客在畅游海南的同时,能够看到海南百姓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才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永远的落脚点。
走什么样的路?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眉目日渐清晰。
这条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省870万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披荆斩棘;这个岛,需要中外游客建言献策、精心呵护。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海南日报海口4月11日讯)



手机版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