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务中心破解审批分散难题 引来中央媒体关注

发布日期:2012-06-04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海南日报记者魏如松 通讯员朱厚强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题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文章,其中特别介绍了海南省政务中心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使省政务中心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成立不算最早,规模不算最大,省政务中心的改革举措何以得到中央媒体如此关注?

  今年2月份,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的评价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海南省政务中心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海南模式’,与中央提出的改革方向相吻合,与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相一致,为中国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顶层设计:站在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

  姚云亭是洋浦经济开发区某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多年从事工程项目报批工作。与以往不同,如今他在项目报批过程中,“再也不必拿着一堆报批材料,今天去这个局、明天再去那个厅,需要在省一级审批的,直接把材料交到政务中心的窗口就行了,时间能节省一半。”姚云亭说。

  姚云亭对海南审批效率变化的例子被人民日报记者发现,报道在点评中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破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突破部门既得利益的束缚,增强改革大局的意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在4年前,面对审批分散办理、多头审批、审批部门“官本位”较重的现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进行顶层设计。

  “建立省政务服务中心是大势所趋,是发展需要。”罗保铭同志在省政务中心启动运行大会上强调,建立省政务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切实改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务环境。

  当时,国内一些兄弟省份,有的已经建立起政务中心,但其中一些中心由于没有被赋予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职权,只是在“物理层面”实现各部门窗口集中办公,中心的建立只是“浮在面上”。

  而海南则不同,在2008年政务中心成立之初,省委、省政府便率先明确,省政务中心是“集行政许可审批、要素资源配置、行政效能监察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政务服务平台。”中心既发挥主导、统筹、协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作用,又不越界干涉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与此同时,进驻中心的34个厅局也全力支持这一改革,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平台的建设。

  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有“全局”观念,又有“重点”突破,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朝着预期目标一步步迈进。

  “可以说,如果没有成立之初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和高度信任,赋予政务中心协调推进全省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海南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有可能陷入权责不清的‘泥沼’,而裹足不前,后来的多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更是无从谈起。”省政务中心主任袁秀梅说。

  三集中:破解改革中“隔靴抓痒”难题

  “以前办事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要到一个窗口。以往要跑三四次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只要一次就完成了。”省政务中心推行“三集中”改革,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办事效率提高了。

  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顾平安,则把“三集中”作为“海南经验”在全国第六届省际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交流会上进行专门介绍,他认为,“三集中”真正破解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隔靴抓痒”的难题。

  设立政务服务机构及办事大厅,推行各部门审批集中办公,是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普遍做法。但大部分地区只是实现了“审批事项”和“审批人员”的“两集中”,缺乏审批权力集中,各单位在政务中心设立的窗口只能“受”而不能“理”,不能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

  审批集中不彻底,产生“隔靴抓痒”难题,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一大瓶颈。

  省政务中心成立伊始,便坚持实行“三集中”模式,即各厅局设行政审批办,将原分散各处室办理的审批事项向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实现由行政首长授权,将分散各分管领导、处室的审批权力向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相对集中;实现行政审批办公室以及工作人员整建制向中心集中。

  “相对于‘两集中’,‘三集中’增加了权力集中,使得大多数审批权从各厅局一把手或分管领导手中移交给了首席代表,各审批办拥有了受理权和直接审批权,84%以上的办件可以在大厅直接办结。对于少数涉密、受场地限制不能在大厅集中办理的特殊审批事项,则由审批办受理后行使分办权和督办权。”袁秀梅告诉记者。

  今年初,省政务中心“三集中”项目从全国213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成为10个获奖项目之一。

  “‘三集中’是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其核心是审批权的集中。通过集中审批权,并配合监督制衡机制,海南实现了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的有序管理,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该奖项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朱昔群告诉记者。

  “三集中”凸显出在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方面的巨大优势,此项改革也入选今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法制蓝皮书》。书中指出,行政审批“三集中”的本质是对审批权力的科学配置,通过集中审批权,依法科学配置权力,有序推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认为,海南这项改革具有范本意义。

  与此同时,省政务中心还依法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能。目前已对630项审批事项审批流程进行不同程度压缩精简,压缩审批环节1020个。通过流程优化,平均单位提速14.4天,整体提速40%。中心还全面推进网上审批,推行网上招投标和计算机辅助评标,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化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抓党务促政务,突破行政管理瓶颈

  实施“三集中”后,各审批办人员工作在中心,人事关系在派出单位,由中心承担教育、行政管理等职能,从管理角度看,这种管事不管人的体制往往会出现中心对审批办工作人员激励和约束不足等问题。

  协调难、管理难、推进难、牵头难是各地政务中心较为典型的管理困境。

  在实践中,“海南模式”不断创新,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明确了中心的特殊管理体制:行政隶属关系在原单位不变,其党团组织关系临时迁入省政务中心,晋升职务应考察其在省政务中心工作的表现,入党入团由中心机关党委决定。

  林汉明,省工商局审批办公室主任,也是省政务服务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每周雷打不动的活动使得支部充满活力和凝聚力,非党员要求入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年一年支部就新发展6名新党员。”

  中心党组明确抓学习就是抓工作的思路,叫响了建设“学习型政务中心”的口号。

  “引导党员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建立严格规范的学习制度,形成以机关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处级党员干部学习为重点,党支部学习为基础的长效机制。”省政务中心人事教育处处长马万荣说。

  在每周五下午的集体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廉政教育、业务知识,还有英语、理财等方面的培训。仅今年前5个月,中心机关党委书记带头上党课5次,各党支部书记上党课49人次,参加学习人员2000多人次,撰写心得体会690多篇。

  省政务中心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声金,形象地将中心与各审批办之间比喻为联姻关系,中心的角色则是“婆家”,工作的出发点是关心、爱护,真心诚意、热情周到地为审批工作服务。

  为此,省政务中心注重做好人文关怀,为过生日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送上一份蛋糕、一首歌曲和一份祝福,在大厅LED显示屏上播放关心工作人员的问候语,给晚上加班的工作人员提供晚餐,让工作人员时时处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通过为工作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将工作表现、受奖情况等存档,对能力强、工作突出的干部,中心党组积极向其各单位党组及省委组织、人事部门推荐,近4年来,321名审批工作人员中,有98人得到提拔或重用。进驻中心的工作人员由原来不想来到现在不想走,由原来怕被边缘化到现在成了各单位的“香饽饽”。

  2008年7月,省政务中心成立,标志着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掀开了新的一页。近4年来,海南不断破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中面临的一道道难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解决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共性问题,起到了较好示范作用。(本报海口6月3日讯)

  短评

  真正方便群众的改革才有生命力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南在这方面先行先试,以省政务中心为载体,推行“三集中”改革,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闯出了“海南模式”,较好地履行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职责,为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海南模式”的精髓,在于“三集中”,就是一改过去政务中心只集中“审批事项”和“审批人员”的普遍做法,增加了“审批权”的集中,并配合监督制衡机制,让政务中心的窗口能真正实现一般审批的“终结”。这样,就一举解决了以往各单位在政务中心设立的窗口只能“受”而不能“理”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的有序管理,提高了审批效率,真正方便了群众。

  只有真正方便群众的改革才有生命力,省政务中心的改革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的改革,始终把方便群众、有利于群众放在首位,那么改革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就会马到成功。

编辑:陈航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