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海南大学学子探访光吉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高校动态> 海南大学 发布日期:2025-07-28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导语:2025年7月5日上午,海南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团赴海南省临高县光吉村开展有关“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团队由指导老师郑志涛、童昀带队,成员包括曹杨韬、易嘉琪等8名学生。在光吉村村民组织活动中心,团队与村委干部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法律需求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索乡村振兴的“光吉模式”。

图片1.png

实践团成员李蓝|摄

多元产业激活乡村经济

走进光吉村,连片的凤梨田与林下菌种植基地映入眼帘。这个曾以橡胶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通过“村集体+企业+村民”模式,构建了多元融合的产业链。“天地人公司的订单农业让村民种凤梨不愁销路,每年为村集体分红7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介绍。2024年,林下菌种植从22亩试验田扩展至300亩,村民无需垫资即可参与,村民通过企业的技术指导,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率,预计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肉鸽养殖项目则成为又一支柱产业。团队成员注意到,光吉村特别注重三产融合:与海南大学合作高校科技小院开发实验田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体验—销售”闭环。

图片2.png

实践团成员李蓝|摄

人才与文化双轮驱动

面对青壮年外流的现状,光吉村通过“1+2+N”模式培育本土人才——1名村干部带动2户示范户,再辐射更多农户。教育奖励机制也成效显著:考入本科、专科的学生获得现金奖励,村书记个人每年投入8000元购置奖杯、笔记本,营造崇学氛围。“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让村里的孩子萌生了‘考海大’的目标。”村委干部提到,海南大学团队长期驻村,既输送技术,也激发内生动力。文化阵地“新大讲堂”由闲置小学改造而成,既是村民活动中心,也成为高校实践基地,每年创收2万元。

法律与科技护航发展

谈及产业发展的法律需求,村委干部表示:“驻村律师服务覆盖面有限,但商标注册和品牌保护是关键。”目前,光吉村已为凤梨申请地理标识,并计划打造肉鸽品牌,未来将通过冷链物流和中央厨房提升附加值。村委干部提到,未来将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努力打造品牌效应。依托海南大学科研团队,将香米科研试验基地落户光吉村,成立了光吉香米生产合作社,注册“光吉村”香米商标。依托于该项目的香米科技小院落户光吉村,为光吉村的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于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提问:“环保政策是否制约产业发展?”对方回应,肉鸽养殖采用生态循环模式,鸽粪转化为有机肥用于橡胶园,形成绿色产业链。

问题与思考:让技术真正种在泥土里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橡胶种植仍为主导产业,受访农户普遍保有200—300棵橡胶树,今年干胶收购价每公斤仅十余元,“价格低、利润薄”,且全程依赖人工割胶,尚无机械或智能设备介入;相比之下,水稻已实现犁地—收割机械化,村民普遍反映“省时省力”。菌菇、肉鸽、凤梨等新兴产业虽已引进,并由镇里专家及海南大学老师入村指导,但技术仍停留在控温控湿等基础操作,缺乏智能检测手段,凤梨曾因“市场价0.5元/斤滞销”被迫放弃,菌菇收益亦“尚不确定”。普法宣传虽涵盖集中讲座、入户发手册、微信群推送、公告栏张贴等形式,但多数老年村民表示“听不懂”“没听过线上普法”,盼“宣传再深入、培训能上门”。除此之外,村内基础设施与人才短板突出,资金不足、人才难引导致新品种槟榔、旅游开发等项目难以落地;且村内缺少集中活动场所,有老人盼望“一对一智能手机教学”与“村中央娱乐设施”。

微信图片_20250728105416.jpg

实践团成员李蓝 | 摄

微信图片_20250728105405.jpg

实践团成员李蓝 | 摄

图片5.png

实践团成员李润萌 |摄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未来蓝图

从“强村”到“富民”光吉村计划未来三年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超10万元收入”的目标。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村规划已获批,将打造“四园融合”景观,老村区改造为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不能只算经济账,要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同时守住家庭和教育。”村党支部书记总结道。调研尾声,指导老师童昀表示:“光吉村的经验证明,党建引领、模式创新与人才激活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海南大学团队将持续关注光吉村发展,为科技与法治赋能乡村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图片12.png

(通讯员 罗琪、曹杨韬)

编辑:海南大学团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