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为舟,载梦传薪——“蔚蓝师语·弘扬红色文化”琼中支教团用普通话解码琼中文化根脉

高校动态> 琼台师范学院 发布日期:2025-09-16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琼台师范学院“蔚蓝师语·弘扬红色文化”琼中支教团,奔赴琼中黎母山学校,借两周支教时光,以普通话为舟楫,串联黎锦文化、苗寨传说,融合手工、绘画、书法课程,让文化传承与推普工作同频共振,在课堂里播撒文化星火。

 图片2.png


支教老师立足课堂,以清晰普通话为钥匙,解锁黎锦与苗寨传说的文化宝库。解析“黎锦溯源”,从战国《竹书纪年》“吉贝布”记载,到2009年入选世界级非遗,讲述黎锦作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藏着黎族对自然敬畏与生活热忱。讲腰机织锦时,用“菱形纹是山峦,波浪纹像河流”这般生动表述,让纹样文化寓意随普通话流淌。

图片3.png

图片4.png

支教老师们带领孩子们翻开《苗寨的传说》绘本。讲解苗族织绣技艺,屏幕呈现“整经、提综、引纬”流程,搭配苗族同胞纺织画面,让孩子触摸苗寨文化脉络。普通话打破方言限制,让黎锦故事、苗寨传说跨越语言壁垒,成为孩子读懂民族文化厚重的桥梁,以“语言+非遗+传说”模式,续写琼中文化传承新篇。

图片5.png

图片6.png

手工、绘画、书法课程里,普通话成为创意与文化传递的纽带。手工课堂,支教老师用普通话作创意锚点,带孩子红纸上做黏土火箭、扭扭棒塑军人形象,讲解“宇宙探索”浪漫、“守护家国”担当,孩子在揉扭间用普通话交流灵感,让探索勇气、家国热忱借作品具象化。

绘画课上,普通话化身为红色故事“翻译官”,支教老师以标准发音讲碑刻先辈、风车希望,把“传承”化作孩子能懂的温度。孩子创作时,红色基因随普通话讲解流入童真世界,笔触追思与信仰,长成“崇尚英雄”的火苗。书法课堂,普通话是解码甲骨文的“时光密钥”,支教老师教“木”字发音,讲甲骨文“扎根的树”到现代汉字的演变,用“树枝藏在‘木’字哪一笔”启发讨论,让3000年造字智慧,顺着规范语言落进孩子好奇里。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推普为舟,载动文明根脉;师语如灯,照亮传承征途。黎锦苗韵借普通话对话古今,手工、绘画、书法凭普通话实现代际传递。普通话不再只是语言工具,而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挣脱方言壁垒、概念框架,将文化认同凝练成可讲述、可传播的精神火种,让讲授与推普并肩,共赴文化传承的远方。

编辑:琼台师范学院团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