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探索世界的钥匙,更是点亮好奇心的火种。2025年暑期,琼台师范学院的学子们以“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为契机,走进海南文昌华能隆丰小学,不仅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科普课程,更用一面面生动的墙绘将“科学点亮生活,科普守护未来”的理念种进孩子们的心田。这些融合地域特色与教育创意的实践,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育苗守心团队精心策划了涵盖物理原理、生活科学、安全急救等领域的课程,以实物展示、动手实验、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
课堂伊始,小覃老师通过展示明轮船模型、提出趣味问题,引入轮船航行的工作原理及常见轮船类型,循循善诱地带领孩子们开启明轮船科学探索之旅。小覃老师化身“明轮领航员”,从明轮船的基本形态讲起,详细介绍了人力踩踏、蒸汽机等动力原理,以及靠叶片拨水前进的推进原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明轮船的优缺点。
进入模型制作环节,小覃老师先讲解操作注意事项,帮助同学们认识线路正负极,强调电力安全知识,随后亲自示范组装步骤。同学们结合教师示范和步骤图进行拼装,在实践中感受齿轮咬合转动带动明轮转动、利用反作用力驱动船只等科学原理的奇妙,沉浸式体验科学实践的乐趣。
小林老师的科普课以“水会魔法”为主题,围绕“水下举重冠军”和“管中引水术”两个实验展开。课堂以“回形针如何放置水面”和“不移动杯子如何向另一个空杯子引水”两个问题导入,随后通过实验视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后续实操铺垫。在小林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按步骤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聆听原理讲解,不仅学到了“水的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强”的知识,更真切感受到水的力量与科学的魅力。
小廖老师通过实物模型讲解,让学生们直观理解摇头风扇的工作原理,并引导大家动手组装模型,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
小廖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电风扇里有个像小马达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圈圈的电线,还有能产生磁力的零件。当插上电,电流就会跑到电线里,这时候电线在磁力的作用下就会‘动起来’,带着扇叶一起转。就像两个磁铁有正负极,会互相推、互相拉一样,电和磁力在这里也成了好朋友,一起使劲让扇叶转起来。扇叶一转,就像小巴掌一样把空气往后推,空气跑起来,就形成风了。”
小廖老师聚焦“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海姆利克急救法”等常见急救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与示范,并引导学生探究急救法背后的原理。课堂设置情景:“看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被救上岸后,被救助者无任何反应或心跳停止,应该怎么做?”学生们积极发表意见,在廖樱媛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大致急救方案,同时学习了人工呼吸的相关小知识。小廖老师特别强调:小朋友遇到突发情况时,首要任务是及时拨打120并向周围人呼救。
本次安全主题课程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大家在学习中体会生命健康的珍贵,也感悟到救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传统美德。
科普小课堂以“手掌摩擦桌面感受阻力”的体验导入,讲解摩擦力的概念。随后,同学们利用环保塑料杯、塑料袋做实验:将塑料袋放入杯中,注水后提起塑料袋,杯子竟一同被提起,这一现象引发大家的惊奇。小许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并总结,还组织分组讨论“世界上能不能没有摩擦力”,最后通过动画视频解答疑问。课堂融合理论、实验与互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育苗守心团队还为海南文昌华能隆丰小学校园绘制了以“科学点亮生活,科普守护未来”为主题的墙绘,将文昌的地域特色与科学探索精神巧妙融合。画面中,宇航员形象呼应着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的独特身份,象征对浩瀚宇宙的不懈探索;憨态可掬的海洋生物展现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传递对生命科学的好奇;打开的书本则寓意着知识的传递,是通孩子们往科学世界的桥梁。这些元素交织成奇幻的科学氛围,与课堂上的知识点相互呼应,让孩子们在课间驻足时也能延续对科学的思考。
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中,我们走进海南文昌华能隆丰小学进行墙绘创作。对于学校而言,墙绘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成为了科普教育的生动载体,营造出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为校园增添了独特的科学文化景观,助力科普知识在校园内有效传播。
对于华能隆丰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在墙绘创作过程中,他们近距离参与、互动,宇航员元素点燃了他们对航天科学的热情,海洋生物则启发了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这种直观且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有效启蒙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积极探索科学世界,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助力他们在科学的指引下勇敢追逐梦想 。
科学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好奇心的滋养下生根发芽。琼台师范学院的学子们用课程与墙绘编织出科学的画卷,既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更让“探索”与“热爱”的种子在心中扎根。相信这份对科学的向往,会指引他们在未来勇敢追逐梦想,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