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琼岛文脉 ,为扎染艺术寻根 ——898艺术村与省博里的文化启示

高校动态> 琼台师范学院 发布日期:2025-08-08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探寻琼岛文脉

为扎染艺术寻根       ——898艺术村与省博里的文化启示

(898艺术村)

作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总在课堂上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这个夏天,一场聚焦海南黎族文化与扎染艺术的社会实践,让课本里的“非遗”走下纸面——在898艺术村的匠心工作室里触摸传承温度,在海南省博物馆的文物纹路中追溯工艺脉络,更在亲手制陶的泥土芬芳里,完成了一次与黎族文化基因的深度对话。

 图片38.png


古村探访:从棕编到苗绣,看见工艺的共通灵魂。898艺术村的青瓦白墙间,藏着最生动的“工艺课堂”。村口赵志飞老师笔下的“松鼠啃玉米”墙绘,用细腻笔触诠释着“传统题材现代表达”,这与我们研究的“扎染纹样创新”不谋而合。漫步8座艺术展馆,灰塑匠人指尖跃动的花鸟、苗绣艺人针线里凝结的千年图腾,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对材料的敬畏与对细节的执着。

走进艺术馆

 图片39.png

图片40.png


(艺术村中的“动物世界”)

棕编手艺人的工作室让我们驻足最久。看着她将棕榈叶折、绕、编,不多时便化作活灵活现的生肖,忽然懂了黎族扎染的精髓——正如棕编依赖植物纤维的韧性,扎染的“冰裂纹”也源于棉布与染料的天然对话。这些不用一针一线却充满张力的作品,与扎染工艺共享着“以自然造美”的底层逻辑,为我们后续的扎染创作提供了跨界灵感。

图片41.png

(棕编艺术品)

海南省博物馆:文物里的染色密码

博物馆研学:文物会说话,工艺有脉络。海南省博物馆的“南溟奇甸”展厅,像一部立体的《海南染色工艺史》。唐代越窑青瓷染具的钵、杵、筛,与如今黎族老人使用的染具几乎同款,这种跨越千年的“工艺延续性”让我们震撼;宋代棉纺车旁的海岛棉纤维照片,解开了“为何海南扎染冰裂纹更细腻”的疑惑——原来优质载体是工艺独特性的基础。

  图片43.png


(海南的龙被)

明代黎族龙被残片堪称“活教材”。青、蓝、褐三色从蓝靛草、栀子果、苏木中而来,盘长纹通过扎结、染色的反复工序形成立体效果,这与扎染的“扎结防染”原理完全一致。当看到匠人采集蓝靛草的画面里,滩涂边的植株带着海水咸气生长,突然明白文化学者的话:海南扎染的“海味”,本就是海洋与雨林碰撞的自然馈赠。

图片46.png

图片47.png

(艺术村中的陶艺)

制陶实践:用泥土复刻染具,触摸工艺本源。实践的高潮,是在艺术村陶艺工作室复刻黎族染具。揉泥时想起博物馆里的唐代染钵,塑形时刻意模仿其弧度——据说这样的造型能让植物染料捣碎得更均匀。捏制陶杵时,老师提醒“要留一道斜痕,像黎族老人用了几十年的老工具那样,贴合手掌发力角度”。

当素坯在旋转的拉坯机上渐渐成型,我们忽然理解了“工艺传承”的深层含义:就像陶土需要经历揉、捏、烧才能成器,扎染的每一道工序也藏着前人的智慧。这次制陶不仅是模仿形制,更是在复刻中体会“工具与工艺”的共生关系——这或许就是黎族文化留给当代创作者的启示:尊重传统不是复刻,而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温度。

图片48.png

图片49.png


(团队合照)

离开时,夕阳为艺术村的火山岩墙镀上金边,像极了扎染布晾晒时的暖光。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黎族文化与扎染的结合,从来不是简单的元素拼接,而是要在植物染料的芬芳里、在文物的纹路中、在亲手实践的触感里,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下次拿起扎染棉布时,我们掌心的温度里,会多一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


编辑:琼台师范学院团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