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黎韵剪影非遗文化下乡的乡村振兴实践团”——红纸飞花溯黎魂:实践团探秘大安剪纸的非遗密码

高校动态> 琼台师范学院 发布日期:2025-09-01

[打印] 字体: 分享到:阅读量:
微信扫码,分享转发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愈发受到关注。黎韵剪影非遗文化的乡村振兴实践团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探索之心,踏上了前往海南省文化馆的实地走访调研之旅,开启了一场与大安黎族剪纸文化的深度对话。

图片40.png

01

千年技艺:

从口咬芭蕉到红纸生花  

 在海南省非遗馆的展厅中,一张张镂空的红纸,正无声诉说着黎族无文字时代的古老智慧。大安黎族剪纸技艺于2017年入选海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源头可追溯至黎族先民“以芭蕉叶口咬图案记事”的古老传统。纸张传入海南后,刀刻与剪裁逐渐取代了齿痕,但图腾中沉淀的狩猎、织锦、祭祀等生活印记,却从未褪色。

图片41.png


每一幅大安黎族剪纸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从对丰收的期盼到对爱情的歌颂,从对祖先的缅怀到对神话传说的演绎,大安黎族剪纸串联起了黎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信仰,成为黎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片42.png

在这里,粗犷的线条能勾勒出山野的清秀模样,层叠的纹样中藏着“大力神”等黎族信仰符号。对于没有文字的黎族而言,他们把厚重的史诗,悄悄藏进了这方寸之间的红纸里。  

图片43.png

02

展望未来:

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也看到了大安黎族剪纸传承的新希望。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海南省文化馆通过举办剪纸展览、开展剪纸技艺培训等活动,为大安黎族剪纸的传承搭建了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大安黎族剪纸的传承中来,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与传统剪纸艺术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剪纸产品,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03

红纸不褪色,刀痕永留春

 光影穿透纸上的镂空,仿佛照见千年黎族文明的脉络。此次海南省文化馆之行,让黎韵剪影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受触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安黎族剪纸不仅是黎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大安黎族剪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能够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以创新抵御遗忘,以融合唤醒血脉——这便是红纸告诉我们的答案。

图片44.png

编辑:琼台师范学院团委


Baidu
map